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入了《工作细胞》,萝莉相的血小板萌到出血,路痴红细胞与干练白细胞总会搞出故事。搞的不少单身宅在羡慕嫉妒:“细胞是在谈恋爱么?你们怎么可以这样,身为主人还没脱单呢”。
《工作细胞》把微观世界进行了大胆想象,把身体以城市的形式展现,然后把细胞拟人化为特色鲜明的人物。快递小妹红细胞,治安部队白细胞,修补小分队血小板等,配上轻松有趣的情节,一下子就火了。
东灵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脑洞,“万物皆可萌”在这动画里再一次得到体现。萌娘化连血细胞都不放过,日本动漫对于可爱娘的偏好是怎么来的呢?
我们先来回顾下前两篇的观点。配乐就像化妆,有些剧有了配乐可以提升感受,而一些“人间剧”靠的是故事和演技,一个好句是可以没有BGM的。可是,一个事物一旦产生,它就有做大做强的动力,会自我生长,甚至会脱离初衷,自立门户。于是有了这样的现状,无剧不化妆(甚至过度化妆),无剧不配乐(甚至一个片子看下来,只记得音乐)。因为化妆配乐部门要吃饭要发展要拿奖,管你是不是需要,我都必须存在。
带着“自立门户”的视角,我们来看“萌娘化”盛行的过程。
自然发展线,剧情为王
20世纪60年代时,漫画和动画中的女性形象和今天很不一样。那时流行的人物画风脸部轮廓较圆、眉毛到鼻子的线条连在一起、嘴唇线条窄、瞳孔里的闪烁效果十分明显、睫毛浓密而细长。从整体来看有比较明显的男性风格。
70,80年代的女性形象逐渐变为有明显的欧美风格,高挺的鼻梁,金色的头发,浓密的上下睫毛等;
再到90年代以后又逐渐回归日本风格,相对圆润的鼻子,眼眶,和嘴,面部占比越来越大的眼睛。小而美的日本传统审美观又夺回了主导权,带有“萌”元素的日系风格形象大受欢迎,因此也就一直保留了下来。
动画界著名的“京都脸”,就有很明显的“萌”元素。
各种“魔法少女”系列作品,以及为了展现人物可爱属性的动画,都沿用了这种略夸张的的形象风格,尽可能地从各方面突出“萌”属性。
这里萌还是从属地位,是剧情的调味剂,角色特别突出盖过剧情的情况很少出现,剧情为王还是主流。
刻意发展线,萌娘为皇
《EVA》的成功可以说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。魔鬼没出来,但是卖人设的想法出来了。三无少女绫波丽大受追捧,这让人们发现,原来一个富有个性的角色也很有吸引力,人设也可以成为卖点。
要啥自行车?编故事多累?直接卖人设就够了。什么样的人设好卖呢?最先想到的自然就是“萌”“可爱”,自然发展线中早就得到市场检验了。
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比如《俺妹》《埃罗芒阿老师》这样萌到吐血却总处于下架边缘的“不良”番。它们因为剧情严重“不过关”被点过名,可是却因为妹子太可爱而火爆成了大作。【历史部分参考自:《为什么在日本动画中“万物皆可萌”?》对动漫历史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】
还有《干物妹小埋》,除了可爱和萌,我只记得小埋人后懒散放纵的生活态度。最近挺火的《龙王的工作》也是一种,动画制作方也采用了轻故事重卖萌的改编方式,把将棋题材的作品变成了受众更广的“可爱番”。(见旧文:功成名就之后,“成天和妹子腻在一起”怎么就成了龙王的工作)
那些卖萌卖套路的烂作这里就不多提了,可控的生长,值得点赞。那些烂作就属于不可控长坏了的,就是癌细胞(工作细胞会不是以癌细胞收尾呢?)。总之,重人设轻故事的创作方向也自立门户成了一种流派。剧情服务于人设,这类动漫可以用“萌娘为皇”来形容。“可爱即正义”这句话地流行也证明市场确实对这类动漫非常认可。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~,当观众不满足(看腻了)人的可爱和萌像之后,人设流派的创作者们就开始另辟蹊径,整出了“非人类”拟人化的萌属性,喵~。动物萌,妖怪萌,还有《工作细胞》里的血小板萌。五花八门的可爱人设你方唱罢我登场,不断扩展自己的边界,努力摆脱剧情独立活下去。这种发展背后最受益的估计就是人设和作画相关人员了,地位提升了。
你看,人设也不例外,一旦有机会,比如找到“可爱即正义”这个突破口,它也会自己生长,做大做强。于是现在你真不好说,编剧,人设谁的地位更高。类似情况还有,以前是影视剧成就演员,如今也可以演员成就影视剧,还有幕后的特效团队也特别吃香。
结尾福利:想投身动漫行业的小伙伴是不是有点想法了,每个工种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。跟着兴趣走吧,做起来,找到突破口。
相关阅读:如何评价《后街女孩》:第四个女人背后的深刻逻辑,丢脸只是表象 看看一个工种做大做强的原动力。